人物故事

智谋江城新布局 巧化难端宜民居——记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规划首席专家李建忠校友

时间:2017-10-17浏览:1353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抚栏杆,极目楚天,李白为超越岁月的黄鹤楼而惊叹。他不会想到,几千年后,身处的这座城,被清帝乾隆形容为“九省通衢”;眼前的这条江,北溯汉至豫陕,南经洞庭湖达湘桂,有着“楚中第一繁盛处”的美誉。

  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承载着中部崛起的希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这个挑战时刻迸发的科技时代,迎着开放、改革、发展与世界领先科技接轨的春风,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规划首席专家李建忠校友秉承东大“止于至善”的校训,引领自己的交通团队,联合武汉高校精英,以团队智慧服务武汉大都市的交通规划、决策和建设,结出了城市交通科学决策管理的累累硕果。

江城求变勇者赴

李建忠与武汉交通结缘于1994年。

  交通工程专业,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建设该学科。满怀踌躇的李建忠本着安身立命的最初思想,于1990年考进东大步入少年求知之路。对“安身立命”之语感触颇深,东大交通工程这个专业是1987年第一次开设,李建忠是东大该专业的第四届学生。当时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招收的计划有限,每年仅招收20余名学子。然而东大开设这个班之起,从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准备到教学硬、软件资源配置,起点非常高。

  当时,交通人才奇缺,而武汉的城市交通难题却已刻不容缓———旧布局为人口的急速膨胀所迫,消耗着日益紧促的发展时间,影响着经济增长空间。武汉急需兼具高瞻远瞩的智谋和继往开来的勇气的交通专业人才。毕业前夕,武汉规划部门到东南大学招兵买马,李建忠按耐不住地跃跃欲试。通过调研,他了解了武汉市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两江分隔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形态,交通问题极具挑战性;又了解到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院是国内第四个成立的专业交通规划研究院所,建院伊始急需交通精英。李建忠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中国中部最大的特大城市武汉,一个极具历史感的城市,从近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无比辉煌,改革开放后却逐步落伍,急需迎头赶上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暂时落后却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大江大湖天赋异禀,城市交通发展大有可为,以武汉交通作为事业的起点,为江城交通规划尽心竭力。

1992年初,武汉交通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成立,1993年成立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院,1994年李建忠进入该院。随着城市发展,该单位也几经更名:从武汉市交通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到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再到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提升。他毕业来汉后,见证了所在单位从2000年以前的起步,2000年至2010年的快速发展,2010年后至今的腾飞。这样的蜕变历程是以武汉市交通史上分别于1987年、1998年、2008年所做的三次大规模调查为基础。李建忠参加了后两次大调查。

  李建忠长期承担院里的交通调查研究工作,从参与1998年的城区综合交通调查到主持2008年第三次综合交通调查(武汉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居民出行调查),主持1999年以来的小样本交通调查,从2004年负责编制武汉市第一部交通发展年度报告蓝皮书,到2017年已经完成了14部报告编制,通过大量的基础调查工作,搭建了武汉市交通数据库并进行长期跟踪维护,为武汉市的交通规划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承担了武汉市交通预测模型建立维护工作,得到了世界银行交通专家充分肯定,成果广泛地应用于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轨道交通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方案评估和过江桥隧等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武汉市交通研究和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8年大调查无疑是迄今为止武汉市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类别最全的综合调查,涵盖主城7个行政区,包括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涉及居民出行调查、车辆出行调查、公交客流调查、进出口调查、道路流量观测、停车调查、吸引点调查、用地调查等10大类,其意义不仅是通过调查数据掌握了现状市民出行的特征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在世界银行交通专家的技术支持下,李建忠带领团队建立了武汉市可以量化分析的工具——交通预测模型,首次实现了对未来交通规划方案的量化比较评估和方案的系统优化改进模拟,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决策模式,也是武汉交通规划决策向科学化迈进的重要转折和标志。1998年大调查成果帮助武汉市成功获得世界银行的第一期贷款,以及紧随其后的二期贷款,用于武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贷款也拉动了政府和企业对整个城市的交通投资超过了上百亿。目前世行贷款的交通建设项目已全部实施,主城三环十射的骨架路网体系基本建成,长江隧道、白沙洲、天兴洲、二七长江大桥等一批过江通道陆续通车。李建忠所在的研究院通过世行贷款项目提供的技术援助开展基础研究,培养了技术骨干,逐步形成了研究团队,提高了技术水平,全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而2008年大调查则将范围扩大到全市13个行政区,重点内容是居民出行调查,同时将交通模型拓展到全市,并对客流模型进行升级和精细化改进。以数次大调查建立的客流模型为基础,武汉市已完成了4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4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方案评估,轨道交通建设成效显著,轨道交通已形成5条线、超过180公里运营里程,每天承担的客运量超过250万人次,大大方便了两岸三镇居民的日常出行。

  武汉自古便有“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交通区位极为重要;而今面临城市人口急速增长、道路交通拥堵和环境影响日趋严重的压力,急需出行方式的改革为城市减压,轨道交通方式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说,建立在大调查和预测模型基础上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决策体系,是武汉轨道交通这一百年大业科学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障,而轨道交通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对内得以疏通城市的命脉,连接武汉中心城区和六大新城组群,连接起高铁、机场交通枢纽,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对外,城际轨道衔接“1+8”城市圈,实现交通衔接一体化,共享武汉综合交通枢纽资源,带动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

“三规修编”疏通途

为落实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打造更具竞争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三规”同步修编工作。本轮规划修编非常重视交通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在全国首次将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提升至与城市总体规划同等重要的高度,并明确了交通规划先行的指导方针。

  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秉承贴身政府服务理念,根据政府决策的需要,将自身业务和城市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重点就是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结合这一块,武汉规划局在交通与规划专业的研究探索中,走出了独有的“三规修编”之路,这也开创了国内的先河。国内一般是交通规划作为从属,城规与土规为主。而武汉市极为重视,把它们列为同等的地位,自此,三规同步开始,交通规划不再限于辅助,成为引领,并先行开展。在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人口容量时,李建忠和东大校友们从交通承载力去反算,来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可以说,正是武汉交通院多位交通人多年努力,改变了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交通为城规和用地规划的编制起到了前瞻性的引领作用。

  第三就是交通的技术研究这一块,李建忠率领院科技人才利用世界银行的技术援助,建立武汉市的交通预测模型,再到利用市局资金的支持创立武汉市的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参与制定了武汉市快速轨道交通用地控制技术规定、武汉市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经济适用房停车配建指标管理规定,主持完成了武汉城市圈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细化完善了武汉市的交通规划的标准体系,并在实际的项目规划实践得到广泛的应用。

  伴随武汉轨道交通的集中建设,从2004年开通运行第一条线,到现在已在运行的有5条线,共计总里程181公里。从一号线通车到二号线建成,时隔8年。

2010年武汉市城市轨道项目二期启动,2012年成功开通二号地铁线,期间投资、建设、开通运行的提速,离不开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领导李建忠和交通专业团队的高瞻远瞩和攻坚克难。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实现一年开通一条线,预计在“十三五”,一年将开通两条线,将建成10条运营线路、总长约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到远景年将形成25条线路、超过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武汉交通高速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所的科技引领与攻关下,将在不久的未来展现在武汉千万市民的面前。武汉这座人口超千万的大都市,交通就是城市的动脉,是保障城市各项活动正常运作的重要基础。而未来面临人口剧增、交通拥堵、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和城市发展转型的挑战,城市交通该走向何方,如何转型,这个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武汉也不例外,作为武汉交通人的一分子,李建忠也在一直进行思考和研究。

  李建忠和团队曾学习借鉴英国、香港、巴黎、纽约等国际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历史和规划,2001年以来,他参与了多项战略性、综合性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与ATKINS合作完成了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及交通发展白皮书,完成世行资助的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深化研、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与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研究所合作完成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武汉都市区3200平方公里范围内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框架,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模式的交通体系,合理的交通发展结构,交通枢纽分级与布局,交通廊道与骨架规划,并制定了较为实际的实施计划,为武汉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交通战略规划确定的方向指引下,李建忠也积极参与武汉市重大交通项目的前期研究,如武汉市长江隧道前期规划研究、武汉市二环线建设规划、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武汉市7条快速出口路可行性研究、武汉市四环线可行性研究等,为武汉市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建设方案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这些重大项目大都从蓝图变为了现实,一个个过江通道逐年开通,一条条地铁连接三镇,市民已经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

  同时,李建忠和院科技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具有战略性眼光和全球视野,才能科学制定适合武汉市国际城市定位的交通战略和发展目标,必须加强学习和合作交流,才能站在交通规划领域的前沿,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做好战略的实施和调整。面对快速发展的大武汉,他将带领着武汉市交通规划建设的智囊团迎难而上,不忘理智规划交通的初心,谱写出一篇篇城市规划绚丽的篇章。

  “智慧交通”助决策经过研究国内外经验,李建忠意识到单纯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不能满足武汉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在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并重的同时,发展智慧交通系统,提升信息化水平,是提升交通科学决策水平,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举措。

2011年在市规划局的支持下,交通院启动了武汉市交通信息平台建设,李建忠作为负责人承担了信息系统一、二期工程的建设工作,引入了1.7万辆出租车和7000辆公交车GPS实时信息、1000万张公交一卡通信息、近100万辆车辆过江ETC信息、3300万湖北移动用户手机信令数据,建成实时路况和拥堵评价系统、公共交通信息系统、道路流量系统和手机出行信息系统等一批成果,发布交通运行周报300余期,与武汉地铁报联合发布每周交通拥堵指数,实时路况大屏引入市民之家,这些大数据已初步应用于现状交通评估、交通规划编制、引导市民出行等方面。李建忠负责的交通信息系统一期工程,获得了2014年全国规划信息类的一等奖,也是当年全国规划信息类唯一的一等奖。

  为进一步推进智能交通建设,以已建的信息系统为基础,自2012年起,李建忠带领团队代表规划局起草项目建议书,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5000万美元建设武汉智能交通示范项目,项目于2016年通过世行评审。目前,交通院作为项目法人正联合市交通运输委、市公安交管局、市城投公司实施建设。

  交通院负责建设的决策支持平台定位为一次性打造国内首个面向全市的决策支持平台。李建忠和团队经过研究,提出了以“互联网+智慧交通”为理念,通过与市级交通大数据中心的互联对接,实现从传统数据分析到“互联网+”数据融合分析的转变;通过构建城市交通数据资源库,实现从传统服务器计算到“云计算”的转变;通过搭建市级交通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从单路径交通研究向多方位交通决策支持的转变。平台建设将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为导向,面向政府领导决策重点打造“全市交通一张图”、“决策指标在手”,面向规划管理研究打造“沙盘仿真推演”、“规划作业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打造“众规交通平台”和“3D规划展馆”。项目于2017年启动全面建设,拟用2-3年时间集中建成一系列核心系统与平台,主体功能正式投入试运行。

  项目建成后,将承担全市交通信息采集、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监控和决策支持、智能交通综合应用等任务,促进交通规划、管理、决策、出行的科学化和智能化,辅助交通行业管理。

师恩树人心中驻

未明时光逝,但念恩师情。追忆青春时光,恩师的谆谆教导,如星光般点亮了李建忠的人生之路。

  李建忠在东南大学上学时的212901班级同学们,对班主任过秀成的印象非常好。不仅是一名传道授业的大学老师,更是中国交通领域的专家。他担任班主任期间,对班上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都非常了解,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带领李建忠所在的班级时,该班曾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班”。如今这个班级的学生多人是各大设计院的交通领军人才、专家,多人成为政府和企业骨干。“我的毕业设计论文《大城市交通战略研究》就是过秀成老师指导的”,这也是李建忠回忆长河中的一粒宝石。

  母校交通运输专家王炜教授留校任教期间,曾担任过李建忠班级的导师。他研制的交通规划与管理系统软件“交运之星—Transtar”,作为交通信息规划的典范,对李建忠团队完成武汉市交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建设性理念。

  徐吉谦教授是东大交通工程专业的奠基人。所编《交通工程导论》,作为交通类的通用书,指导了一批又一批交通类学子。20年后同学会再次相聚之时,徐吉谦感慨地对着当年的这批学生说:“开创交通工程专业之初,我战战兢兢,担心你们毕业后没饭吃,如今见黄卫、杨涛等优秀弟子,以及你们一代一代的交通人才层出不穷,甚感欣慰,你们各自在交通规划专业领域奋发图强,结出了丰硕成果。”这表达出他对交通工程专业未来前景看好的坚定信心,更是对东大交通学子的殷切期盼。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参加工作20余年,李建忠深觉大学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而老师所授思考问题的角度、自学的方法和“海绵”式跨专业模式,至今仍然润物无声,指引着他继续前行。人生过半,而学海无涯,李建忠不忘恩师教导与东大“止于至善”的精神,始终走在武汉交通规划的前沿,让武汉展现出“九省通衢”的新时代姿态,为这座千年古城带来了青春蓬勃之气。

  “文心未泯,国魂不灭。”八十年前,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在内的那一代文人志士在那些风雨如磐的日子里坚定信念,为了弦歌不辍、理想不息,在炮火纷飞中背井离乡,西迁重庆等地办学,谱写了一段壮丽的文化篇章。20175月,在重走西迁路的校友座谈会上,过秀成老师激动地说:“东大人有一份坚守和止于至善的精神,东大学子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对专业的挚爱,都体现着可贵的家国情怀。李建忠等校友就像母校播下的一颗颗种子,在当年西迁的路上生根发芽,以实际的行动继续谱写教育报国的伟业。”李建忠、叶青、朱顺应、琚宝林、干学军、蒋正国、佘世英、黄澍、徐玲、戴琦等交通人正如东大的浪头,秉承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的精神,在探索科技前沿、助力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他们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向先烈和先贤们致敬。新时期的东大人在路上,时刻颂唱着“力学勇毅,教育兴国”的时代壮歌。

 

(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 级本科生 孙泽雯)

版权所有@31399金沙娱场城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31399金沙娱场城 邮编:211189

邮箱:seutc_official@126.com

    欢迎关注31399金沙娱场城官方微信平台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