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专访:记东南大学团队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智慧城市”专项赛最高奖项

时间:2016-01-12浏览:2704

笃定梦想的路,闪耀青春之光


——记“挑战杯”专项赛东南大学

《基于公交卫星定位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识别与发布系统》团队


 “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智慧城市’专项赛境内外组特等奖的是——东南大学《基于公交卫星定位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识别与发布系统》团队。”掌声雷动中,我校郭建珠、赵佳曼和熊喆三位同学从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同志手中接过代表着最高荣誉的奖杯,喜悦和激动溢满笑脸。

今年7月28日,在香港科技大学,我校由郭建珠、赵佳曼、綦聪、熊喆、郑思等五人组成团队的《基于公交卫星定位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识别与发布系统》项目,凭借其突出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展示性捧得“挑战杯”“智慧城市”专项赛的最高奖项——境内外组特等奖(1个)和境内组特等奖(3个)。

小项目,大功用

《基于公交卫星定位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识别与发布系统》这个项目,通过对城市出租车和常规公交车辆行驶卫星定位数据进行挖掘,得到城市交通运行状态,并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在早高峰前的时间播放,为出行者提供决策参考。一方面缓解城市早高峰交通的拥堵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人们因为堵车引起的时间损失。能获得此次大赛的最高奖项,最大的优势在于项目非常契合大赛“Smart Green City 智慧城市”的主题。该项目的城市交通识别与发布系统使市民的出行智能化,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团队提出的科技作品方案基本是零消耗、零投入的,并且能在环境和能源上创造直接的效益。

关于项目巨大的环保和经济效益,队员以南京市为例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南京市目前有1099300辆在册的私家车的数目,以40%的早高峰的出行率,1.5/辆的私家车的平均载客量,25%私家车车主观看我们节目的比例来计算,假设在观看了发布的电视节目后,平均每辆车可以省下10分钟的出行时间。那么,在一个早高峰,总共可以为出行者节省27482小时;根据2014年南京市8200亿的GDP以及南京市人口等数据计算,则可以在每个早高峰节省1401607元。

另一方面,团队采取的可视化的信息发布形式让这个项目更具直观性与实用性,能真正地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解决困扰大多数市民的现实问题。境内组另外两个特等奖分别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盲人地铁出行辅助信息系统和广东工业大学的智慧型酒店服务系统。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是排名仅次于东大的团队。他们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关注到了城市中一类弱势群体的需求,项目思路新颖,颇具人文情怀。其项目是在盲道下加装信源,利用盲仗来接受信息,并通过手机APP进行路径判断和地理位置的播报,从而解决盲人群体不能及时准确获取当前地理位置信息的问题。这个作品关注到了科技发展中常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是他们的一大优势。广东工业大学的智慧型酒店服务系统则关注的是“住”的方面,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酒店服务管理系统。这个作品的闪光点则在于其对于“住得舒服”这个切入点的全新阐释。这两个作品也与“智慧城市”的主题相吻合,但要么关注的人群较为小众,要么是实施硬件成本很高。在实用性、完善性上均表现出色的东大团队的作品不仅得到了大赛评委会的认可,更是得到了其他参赛的老师和同学、甚至是境外团队的连连称赞。


不断壮大的队伍,五彩缤纷的他们


获奖的科技作品是基于赵佳曼和郭建珠的两个SRTP项目,今年3月份和5月份,两人分别先后完成结题答辩,并取得了的良好的成绩。过秀成教授作为答辩的评委老师,看到两个项目的闪光点,觉得很符合大赛的主题。赵佳曼和郭建珠也十分愿意参加这次比赛,就这样,两位“元老级”人物加入了项目。紧接着,綦聪同学也加入这个团队,开始主要负责前期论文撰写的工作。到六月初,三个人已经完成了撰写论文的大部分工作。六月中旬,好消息传来,团队的作品通过了初审,将进入决赛的展示环节。此时,仅仅三个人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还有更多的成果、展示任务需要完成,这样精通视频处理的郑思同学和展示能力出色的熊喆同学加入了进来。至此,五个人的团队建立了起来。

团队的分工很明确,郭建珠是这个团队的队长,负责的是开发的部分,队员评价其为技术宅,极富钻研精神,主要工作包括基于Google Earth KML的二次开发,SketchUp建模,使用ArcGIS进行数据清洗,shapefile格式地图的读取编辑等。赵佳曼作为团队的展示成员,主要参与前期的论文撰写、中期的论文翻译及后期的项目展示任务。她是友眼中的大学霸,总能高效、高质地完成任务。綦聪在团队中负责查阅大量的中英文文献,构建起了整个项目的框架,并不断丰富其内容,是个聪明活泼又踏实认真的大男孩。郑思除负责项目中重要一环——视频处理外,还协助完成论文的翻译,他还负责协调、沟通和动员队友,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是“妈妈”。熊喆则是这个团队展示部分的坚强后盾,他的职责是让项目“立体”起来主持人、ppt设计者等都是他的角色。

谈及分别队员们有些不舍。关于大赛,他们最留恋的还是这些曾经朝夕相处的团队中的队员。获奖,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重要。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收获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性格,但当五个人聚在一起,他们便是同一个整体,一个所向披靡、力量强大的整体。

说起这个项目的成功,单靠五位队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过秀成教授根据队员们先前SRTP项目的成果及各自的特点,针对国内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提出以关键路径识别及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公交定位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状态发布三位一体开发应用的项目立题,指出了项目应在“行程车速动态估计模型”以及“交通拥堵评价指标”等关键技术进行创新,为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开发方案、功能模块、流程设计,并对各个环节的进展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王卫老师耐心解读“道路交通信息的地图匹配”和“扩展卡尔曼滤波估计模型”的原理及方法,帮助队员们将其有效地应用于项目实践中。团委的王婧菲老师凭借其有丰富的指导经验给团队提供了很多点子,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在香港的几天,她是队员无微不至的关怀,照看着大家的衣食住行。还有陶涛领队自始至终的陪伴,他督促团队进度,沟通指导老师和团队,陪队员熬夜,帮助录制视频、设计展板,为团队的每个细节把关。团队的成果之一是一篇学术论文,而要呈献给大家的却应该是简洁易懂、直截明了的生动且立体的成果。这时候就需要团队将很多生涩、难懂的概念要用简单、清晰、可视化的方式所展现出来。“我想用PPT动画来表现这些概念,由于当时自己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做起动画来还是很吃力的。”动辄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的动画制作并非易事,王卫老师的帮助就显得十分珍贵。“王卫老师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在会议室坐坐我旁边,用分镜的方式一点点地给我讲解每一个概念、定义的具体内涵,帮助我理解它们以致更好地展示。就这样,我们才有了最终和大家见面的presentation。”熊喆说。



再走几步路,就到了

时间回到筹备大赛的期间。彼时,正值暑假。团队展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电视信息的发布,这也是需要在大赛筹备过程中完成的一项内容——“交通信息播报新闻节目”。这个节目需要先录制一段主持人介绍早高峰南京路况的视频,再把录制好的视频与所开发软件呈现的路况实时卫星图进行合成。“中间要用到一个抠图的特效”,郑思说,他是这个视频录制和后期制作的技术工作的负责人。对于有丰富视频处理经验的他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他这样信心满满地告诉他的队友。刚开始,录制显得十分的顺利,没有任何差错:主持人熊喆精神饱满,口语表达清晰、流利。录了一两次大家觉得视频、音频效果都很满意,就拿去合成了。时间已是傍晚,本以为可以就此收工,没想到在视频合成的过程中郑思却发现主持人的影像在卫星图的背景下出现了透明的现象,这显然是不合格的。郑思立即查找了原因,其他队友也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一起帮着梳理分析、查找症结所在。经过初步分析,团队认为是由于主持人穿了浅色的衣服,晚上光线不好导致人像透明。郑思让主持人换了件黑色的衣服,并增强了室内的光线,开始重新录制,这时已是晚上11点。这次的录制并不像之前那样顺利,或许是由于疲惫的原因,主持人口误连连,台词时常念错。反反复复一连录制了7次,才最终完成一个无误的版本。紧接着,郑思就用刚刚录好的视频再抠图、再合成。可是出乎意料地是竟然同样地出现了人像透明的情况!“也就是说,我并没有找到问题真正的原因,这意味着我们前几个小时的工作都白费了。”郑思回忆这次“事故”说,“当时我感觉很内疚,觉得是自己技术上的原因导致了大家多走了这么多弯路”。团队的工作一下陷入了困境。接近凌晨,大家都有些沮丧,疲惫也考验着整个团队。一度,大家都歪歪扭扭地瘫坐在会议室里,一言不发。组长郭建珠先发声,打破了会议室的沉寂,“我们再试最后一次,怎么样?”一阵沉默后,接连四声“好!”。大家迅速聚拢到一起,讨论起来。大家都认为之前的视频也只能说差强人意,问题依然存在,不如再试一次,尽力而为。说干就干,架起单反相机,提词器准备就位,主持人准备完毕。短短3分钟,一个准确无误、令人满意的视频录制完毕。郑思再次查找了资料,对几个视频的关键参数做出了调整。这次,他们成功了!大功告成,所有的烦恼都抛之脑后去,凌晨三点,会议室里响起一阵欢呼。

团队比赛结束后,成员们还经常聚在一起出去玩。疲倦的时候总有人说,走两步就到了,就几步路就到了。于是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很长很长的路,走过了南京的大街小巷子。大家就在“哎呀,就两步路就到啦!”的鼓励中,玩遍了南京的许多地方。团队的成功又何尝不是源于“再走两步路就到了”这样的坚持。


关于未来,这些即将毕业的同学各有打算。有的将继续在东南大学读研深造,有的去往不同的学校转向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的将远赴海外学习先进的交通理论与方法,还有的希望将来走上城市交通管控的岗位,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出谋划策。未来,无限的精彩等着他们去创造。

蓝天下港科大的青草郁郁葱葱,参天翠木掩映中的香港赛马会大堂还回荡着颁奖词。“交通拥堵现象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有效解决交通问题迫在眉睫,结合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大数据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对城市建设智慧交通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南大学《基于公交卫星定位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识别与发布系统》团队,创新有效地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模范,值得深入研究与广泛推行。”未来,让我们祝福五位优秀的东大青年,创造更多精彩;也让我们祝福母校东大,创造更多辉煌!


文:张宇丰

图:郑思


XML 地图